反馈 | 不一样的元宵节(读《陪伴》感言)
来源:人民法治网 作者:逸 西
不一样的元宵节
○逸 西
今年的元宵节,于我而言,与往年大不相同。往年,和家人或朋友,出门远游,登高望远。而今年,我则坐在电脑前,与喜欢我《陪伴》的读者朋友们互动。偶尔,也抬起头颅,看看窗外成都少有的阳光,穿过雾霾,洒落在书桌上,沐浴我的前额和思想。
就在昨天晚上深夜11点过,微信朋友圈里的一个朋友,发给我一张她的朋友圈的微信截屏图。这让我很是激动。
从截屏图片来看,署名叫“魏莱妈妈”的读者,的确认真研读了我写的长篇报告文学《陪伴》一书。她在微信中这样写道:多次拜读逸西的作品,都被其简洁、质朴的文字所感染。唯有这次捧读,让人久久无法释怀,心头一阵酸涩。《陪伴》以独特的视角记录了家庭、社会为偏离航线的孩子们所作出的一切努力。暖心的一幕幕通过语言的投射一直浮现在我的脑海里,我们坚信:大爱无言,陪伴留情,我们将共同守护圣洁的灵魂!
这不是名家点评,是一个长期关注我写作的读者,她读《陪伴》后的真实感言、感悟和体会。我在欣喜的同时,又感受到了来自读者朋友的压力:提醒和激励我在今后的写作中,如何更接地气。
微信朋友圈“桃缘轩农业集团公司”行政总监余女士认为:《陪伴》这本书,不单纯是一部文化书籍,它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司法行政戒毒民警们,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,绽放出来的人间真情与大爱!他们无私奉献,一般常人很难体会到这样的情怀。民警们也是人,靠工资吃饭,养活家庭。《陪伴》一书展示他们忠于党、忠于人民,面对复杂的戒毒人群,特别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,他们永不言弃,陪伴他们找回人格的尊严,走出被毒魔掌控的阴霾……要面对这样的工作环境,不是常人可以接受的,所以在这样特殊的背景下,戒毒民警体现了人性的光辉,担当起了沉甸甸的社会责任。《陪伴》真实感人,教育意义深刻!
今年81岁的退休高级教师徐泽新在微信中问我:逸西,你想通过《陪伴》一书告诉读者什么?
我说《陪伴》一书是吸毒戒毒者们,人生真实写照,他们的命运悲惨又苍凉,把美好的过往青春,放入毒品燃烧,更多的是自甘坠落,沉迷毒海不能自拔,有的系好奇误入,经不住诱惑;有的则遭遇他人暗算,陷入毒品的泥潭。总之,大千世界,芸芸众生,害人之心不可有,防人之心不可无。本书诸多典型个案反映出,毒品的危害真是令人防不胜防,一不留神,就让毒品乘虚而入。人这一生,一直在路上前往,会经历很多事,会碰到许多人。而一路走来,不知道会遭受多少失败和委屈?又会有多少次在绝望中挣扎与徘徊?当人在落泊时,面对毒品的诱惑,很难抗拒,一旦染指,就万复不劫!我想通过《陪伴》这本书,告诉读者:中国毒祸四起,面临毒品危害!此外,我还想告诉人们:无论处于哪种环境,都不要忘记本心,都不要去碰那万恶的毒品,尤其是初入社会的年轻人,要学会把持自己,学会隐忍,处处小心,坚持原则。在面对坎坷人生时,即使心有猛虎,也要细嗅蔷薇。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往前走,切忌粗暴和消沉!
春节前后,我多次接到四川巴金文学院一名姓杨的先生的电话,他一再表示,要将《陪伴》一书中的典型案例改编成影视剧,搬上银幕,更大范围警醒世人:珍爱生命,远离毒品!
太阳出来了,万丈光芒。
像万只温暖的手臂,抚摸这不一样的元宵节,抚摸大地辽阔的乳房。暖意融融。
责任编辑 张成明
更新时间:2017-03-24 10:47:30 【打印此页】 【关闭】
上一篇:反馈 | 珍爱生命 远离毒品(中小学生读《陪伴》感言)
下一篇:反馈 | 有了陪伴,定能康复(戒毒者读《陪伴》)